English

《荷花奖》入围芭蕾舞动中国现代风情

1998-06-04 来源:光明日报 杨少莆 我有话说

统览入围《荷花奖》半决赛的七个芭蕾作品,获得一个强烈印象:我们的芭蕾舞台几十年来以戏剧芭蕾为支柱的局面,正悄然起着变化——这七个作品无一例外地摆脱传统的情节芭蕾框架,用抽象、朦胧、隐喻、多义以及交响化等现代编舞观念催化,形成一组新品味的芭蕾。它们与人们所熟知的“芭蕾”模样大异其趣,譬如,虽然是有标题的作品,但那标题仅只是一个象征性符号,至多给人以模糊的提示。观舞者便不能以标题解读作品:《十面埋伏》并非演绎楚汉相争的故事,《根》也与海外华人毫无关联。又如情感历来是艺术发生的起点,可这些芭蕾新作的情感的表达却颇为新颖:色调淡淡的双人舞《记忆》,用抒情笔触点染了人生难忘的一刻;而双人舞《根》的“盘根错节”,让人强烈感受到情感的相互缠绕,难舍难分。再如肢体的空间运动本不含有明确的理念指向,但创作者却能藉此探出多视角的镜头去观照事物解析生活;沉郁的《十面埋伏》,借助面具映射现代社会现象以及人际关系;清雅的独舞《扇》则透过一个女孩子舞弄折扇,隐然赋予她某种情结。由此,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舞蹈的流程仰赖于情绪,但那情绪却也捉摸不定,同时,又掺入表现形式、节奏、色彩的变化而平添意趣;六人舞蹈《舞越潇湘》用新的语汇搭构三组双人舞,在舞台上画出的是变幻莫测的线条;反过来,技巧发挥见长的独舞《红点》,较之以往舞剧中单纯的“变奏”性情上又显得内在。释家的伦理激发灵感而成的《晨钟》,有股气韵灌注其中,使得这篇由时间长度和群舞场面构成的“大块文章”,顿生浑然与凝重感。纵观七个舞蹈作品,少了客观的叙事性,多了主观意念的宣发,展现给人们的就不仅仅是“眼中”的世界,更有了“意中”的世界。这正是现代的艺术刻意追求的境界——留下较大的空间供人想象,构成“有意味的形式”供人咀嚼。

《荷花奖》的七个芭蕾入围作品风格取向竟然如此一致,是意味深长的现象,反映出我国芭蕾创作开始沿着世界芭蕾创作流向发展。发凡于20世纪的对艺术进行现代探索与实验的狂潮,也震荡着舞蹈殿堂。以福金为代表的“芭蕾革新”,由马辛开创的“交响芭蕾”,巴兰钦的“新古典主义”,以及罗兰·帕蒂、贝雅、基里安等等“不安分”的编舞家的涌现,用他们非传统的充满着灵动的自由度大的作品,改变着芭蕾面貌。通常这类作品靠两个支撑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:或传达某种“只可意会”的意蕴,由于融进了作者的人生感悟、生命体验,而意境深邃蕴藉辽远;或打破传统的程式化和谐,创造出变化无穷的舞蹈构图和舞蹈语汇。芭蕾革新是针对固有的艺术秩序而言的,但绝不违背基本的芭蕾美学原则,例如芭蕾轻盈流畅的特质在形式美的张扬中愈加光彩夺目;而倚重音乐的品性更获得竞相辉映的发散。

笔者曾著文慨叹,多年来不见我国有现代意识的芭蕾作品问世。现在应该说,中国芭蕾已经朝向新的创作境地,迈出试探性的且颇为坚实的步子,体现了中国芭蕾创作与表演人员的开拓与进取精神,因而生命力是无限的。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,这七个舞蹈呈现了共同的将中国风格渗入创作的特点,包括理念、情绪以及音乐与舞蹈素材的选用,点点滴滴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气质,这是极有价值的探索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